中國汽車自主創新能力弱的根本原因是嚴重缺乏內在動力。
在上一篇文章中,我提到中國汽車產業自主創新能力提高不大的根本性原因是缺少自主創新的內在動力。無論是汽車行業,還是有的地方政府,或是部分汽車企業自身,都沒有把自主創新作為第一要務。
內因是變化的根據,外因是變化的條件。中國汽車產業自主創新能力弱,自主品牌競爭力弱,核心問題就在于沒有形成追求自主創新的內在動力。這個動力一旦形成,它的力量無法估量。可是,當下中國汽車產業恰恰最缺的就是這個動力。
在本世紀初,筆者曾經發問:中國汽車產業最缺什么?當時,筆者膚淺地認為,中國汽車產業最缺少的是自主創新的勇氣,缺少敢于與跨國汽車公司、合資公司亮劍的勇氣,缺少攻堅克難、戰勝困難的勇氣。今天看來,這種發問和回答只是感性的吶喊、激情的燃燒、力量的迸發,看起來痛快,聽起來感人,但離真正做起來、干成功相差甚遠。十幾年了,筆者仍然不斷問自己、問專家、問企業家、問政府官員,探尋中國汽車產業自主創新能力提高不大、進步不快、能力弱的原因,這就是上一篇筆者歸納整理的《中國汽車自主創新能力弱的一般性分析》。經過一般性分析才能找到根本原因,探究出核心問題。那么,這個核心問題、這個根本性原因究竟是什么?就是中國汽車產業缺少自主創新的內在動力。
由于缺少自主創新的內在動力,使國家創新驅動戰略沒有得到有效落實。
過去我們往往對頂層設計加以批評,然而我們應該回過頭來認真看看汽車行業自己是怎么做的,審視一下過去為落實創新驅動戰略做了什么實實在在的事情,抓了什么實實在在的項目,涌現出了多少真正落實這一戰略的企業。
應該說,國家已確立了創新驅動戰略,但這一戰略并沒有成為中國汽車產業的頂層戰略和核心目標。部分企業、組織和高官雖然對于實現自主創新、發展自主品牌態度高調,但并沒有出臺具體有力的行動策略,更沒有形成與之相配套的操作性強、富有實效的政策體系。中國汽車產業高調的自主創新口號并沒有變成實實在在的行動、科學有序的規劃、切實可行的方案,創新驅動戰略在汽車行業沒有得到全面、系統、堅決地貫徹和落實。
缺少自主創新內在動力,再好的宏觀戰略決策,再寬松有利的宏觀發展環境,再廣闊肥沃的市場空間,也不會成長出在全世界汽車產業中自主創新能力強、自主品牌競爭能力強的一流汽車企業,由大變強的戰略目標也會落空。
創新主體的利益訴求和愿望得到滿足,是自主創新內在動力之源。
由于對自主創新概念的理解和解釋不充分、不到位,造成了理念上的偏差、思想上的混亂,以往講自主創新,只講一般規定性,忽視特殊性。自主創新除了鮮明地表明要“以我為主導”進行創新之外,還蘊含著創新主體必須具有內在利益的意義。自主創新的一般特征,是國家利益的體現,特殊性是創新主體自己的利益訴求和寄托,而內在動力正是這種特殊性的外在表現形態和重要動力之源。
沒有內在動力的創新一般都不可持續,或者在取得階段性成果后半途而廢,把本應有可能形成為一個大產業的創新付之東流;或者有目標、有口號而沒有堅決的行動,因為這類創新多數是應時應景之為,創新主體并沒有從內心把其當做自己必干的事業,與己無關,高高掛起;或者遇到阻力、困難、打擊后,停止努力、放下舍棄、丟掉不管,因為創新主體不是發自內心地想去做這件事,面對困境時,怎么可能不顧身家性命、不顧個人前途、不顧外界有可能出現的秋后算賬,去冒巨大之風險、擔巨大之責任、付巨大之成本?自主創新必須心甘情愿,必須發自內心,必須做好由于失敗而擔責的準備,不僅要看懂現實,還要看清未來。
自主創新內在動力的支點是利益,而不是道德。
自主創新的利益訴求是鮮明的。它從一定意義上說是一種高層次的商業活動,是自主創新主體為了獲取更大的市場利益和未來收益的、具有風險的投資行為,利益的著眼點在自身。
從國家層面看,自主創新是國家意志和利益在經濟活動中的充分表達和強烈要求。因此,國家堅持把創新擺在發展全局的核心位置,創新已成為當今世界政治經濟激烈競爭的焦點。誰的創新能力強,誰在世界上的話語權就大;反之,則處于從屬地位。創新也成為不同國家在世界范圍內分割利益的工具和武器,還成為不同國家對世界做出新貢獻的途徑。在中國汽車產業中,大力倡導和支持自主創新,體現的就是國家利益,而不僅僅是企業利益。
從行業層面看,中國汽車產業不強調自主創新,有可能失去自我。因為,在中國汽車產業構成中,中國汽車的主導地位不穩定,發達國家的跨國汽車公司主導和控制著中國汽車的技術和產品。核心競爭力掌控在跨國公司手里,這是基本的事實。如果照此發展下去,中國汽車在世界汽車業的位置在哪里?今年上半年,中國汽車市場出現多年沒有過的增速放緩情況,有的跨國汽車公司就放話中國汽車未來前景堪憂,一些國外媒體也作出偏向消極的評論。這說明,當下中國汽車業在世界上的地位,不是靠創新贏得的,而是靠市場贏得的。當市場發生變化,不再是世界汽車業增長“火車頭”時,地位會大幅度下降。曾記得,我們對跨國汽車巨頭CEO一年來華次數多引以為榮,其實,他們到中國來是做生意的,是為了自身利益,不是來送溫暖的,更不是來無私奉獻的。
從企業層面看,自主創新關系到企業的發展空間和生存之道。沒有自主創新能力的企業,發展空間或局限于偶然遇到的機遇,或依附于某家大型企業,受制于外部環境,難以持續、長久、健康、穩定發展。一旦外部條件發生重大變化,行業發生重大變革,宏觀經濟發生重大波動,沒有自主創新能力的企業被重創、被重組、被調整、被淘汰的可能性極大。有理想、有追求、有擔當的企業家幾乎都有建立基業長青偉業的共同夢想,而實現這一夢想的惟一道路就是具有獨特的自主創新能力。
偏離自主創新的激勵考核機制,使中觀層面缺乏自主創新的內在動力。
既然自主創新是利益的表達,那么,為什么中國汽車產業在國家創新驅動戰略下卻表現出疲態,沒有呈現出萬馬奔騰、你追我趕、奮勇向前的局面?這是因為,國家層面的自主創新雖然形成了戰略目標,明確了戰略方向,提出了戰略要求,可是到了中觀層面,一些導向性政策、考核性規定、利益性機制使其在汽車業發展上很難把自主創新擺在首要位置,因為中觀層面的利益取向不是有無自主創新能力,而是經濟增長的速度和規模。理論上講,這種取向是短視行為,是不全面的,是缺少國家責任意識的。
在以往相當長一段時間里,我國地方政府和有關部門雖然重視中國汽車產業的自主創新,但這種重視僅僅停留在文件中、講話中、口號中,停留在向上一級領導和部門的匯報中,并沒有發自內心地把支持和推動汽車業自主創新當作政策目標,把自主創新企業和自主品牌作為扶持和幫助的重點,而是把注意力放在汽車行業能夠給自己管轄區域內帶來多大的GDP規模、上繳多少利稅上。還有一些地方政府為了吸引跨國汽車公司到本地設廠、建立投資機構,給外資企業非常優惠的超國民待遇,甚至不惜流失國有資產,損害當地汽車企業的利益,信奉不求所有但求所在。
當然,這種現象的出現也不能一味指責地方政府和官員,他們也是在錯誤的政績觀和考核標準體系下考慮自身利益作出現實選擇。
如果今后對地方政府的考核重點還是放在GDP和利稅增長規模上,放在簡單的規模擴張和發展上,那么中國的自主創新能力不可能得到提高。現在,我們高興地看到,把GDP當作地方政府第一要務的局面有所改變。
由于缺乏自主創新的內在動力,企業的戰略與行動不對稱。
作為微觀層面的企業,特別是國有大型汽車企業,在戰略目標上一直都把構建自主創新能力、培育自主品牌高高舉起,但在實際操作中有的企業卻又輕輕放下。無論是對外發布戰略,還是在企業的規劃和文件中,他們都把培育自主創新能力、加快發展自主品牌列為重點,但這個重點只是紙上談兵,做做表面文章,是為了政治和官場的需要,而不是發自內心地要提高企業自主創新能力,發展自主品牌。部分國有大型汽車企業這些年來的工作重點仍然放在市場占有規模、全國汽車行業排名、獲取利潤多少上,并沒有把具有什么樣的技術開發能力、創新能力、制造能力真正作為工作重點。
從資本擁有的規模看,國有大中型汽車企業具有先天優勢,改革開放以來得風氣之先,得國家政策扶持,得各項利益和優惠的照顧。但是,我們遺憾地看到,部分企業在自主創新能力的提升上步伐緩慢,在自主品牌培育上甚至有所后退,其最主要的標志是企業的自主品牌在市場競爭中節節敗退,占有率越來越低,能叫得響的自主品牌越來越少。之所以出現這種情況的關鍵原因,在于缺乏內在創新動力。
必須承認,國有大型汽車企業的企業家、負責人、科技人員、工程師素質很高,經驗豐富,對汽車產業未來發展的趨勢把握得也很準確,但在行動上卻往往猶豫不決,缺少敢打硬拼的勁兒,缺少堅持不懈的努力,缺少對市場精準的分析,缺少在自主創新上的擔當、膽識、魄力和勇氣。是什么原因使這些高素質、高水平的人員變得沒有斗志、沒有沖勁、沒有擔當精神,在自主創新上畏手畏腳,不敢說、不敢做、不敢為,從而喪失了發展良機,錯過了提高自主創新能力的機會,使原有的資本優勢、技術優勢沒有轉化成經濟優勢和產品優勢,在自主品牌、自主創新上陷入泥潭?答案其實十分清楚,人們都心知肚明,只是一般情況下都繞著說,不點破真實觀點,私下里個別討論幾乎都認為,嚴重缺少內在動力的自主創新活動難以收到實效。直到如今,我們也沒有看到這些企業在自主創新上有新的重大戰略舉措,更沒有看到顯著的、給人以信心的突破性改革。
激發起汽車人自主創新內在動力是核心的核心、根本的根本、源泉的源泉。
討論到這里,我們可以毫不懷疑地承認,由于中觀特別是微觀層面嚴重缺少自主創新的內在動力,導致中國汽車產業整體自主創新能力弱。但如果僅在這個層次討論問題,最終還是探尋不到建設自主創新能力的根本、明晰自主創新的內在規律性、發現自主創新的核心動力源。自主創新歸根結底是人的活動,人是自主創新的主體,是自主創新內在動力的載體,一切內在動力都來自于人。
如果說自主創新能力弱是中國汽車產業的軟肋,是最大憂患,是致命缺陷,那么,我們可以毫不夸張地說,嚴重缺乏自主創新的內在動力則是中國汽車產業的最大危機。軟肋可以通過鍛煉強壯起來,憂患可以通過努力化解,缺陷可以通過改善排除,可是危機則是深刻的、全局的、系統的。就眼下的狀況,難道中國汽車產業的最大危機不是如此嗎?
聲明:轉載此文是出于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來源標注錯誤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權益,請作者持權屬證明與本網聯系,我們將及時更正、刪除,謝謝。
【手機版二維碼】
提供國產汽車報價、國產車品牌大全、中國自主品牌汽車與國產汽車銷量數據,了解更多自主品牌汽車及國產車有哪些品牌來自主汽車網。(北京博悅幕尚文化傳媒有限責任公司)。